記得一年多前,

小樹們拜訪過臺北植物園裡的欽差行臺」,

 對植物竟然有座清朝建築好奇不已。

當時有提到當年為了蓋「中山堂」,拆了原地的建築物,

只把其中的「欽差行臺」一部分保留下來移到植物園裡保存。

而今天來到的地方,就是------- 中山堂!

DSC04211.jpg

 

中山堂所在的位置,

本來就是從古早古早清朝「臺北城時期」,經歷「日本人統治」,一直到「現代」,

都很熱鬧的地段,

所以從台大醫院捷運站下車,穿越228公園

接到也是從臺北城時期一直熱鬧到現在的衡陽路

沿途當然就是歷史與現代融合又衝突的街景呀!

DSC05397.JPG

圖片翻拍自中山堂兒童版簡介↑

在進入中山堂之前,

先插播一下一年前和小樹們台北植物園拜訪欽差行臺」的實況,

讓大家更瞭解「中山堂」與「欽差行臺」那糾纏的歷史,

 請慢慢看......↓

 


 

插播中......

 

DSC03036.jpg

 哇嗚~ 真的是清朝建築呀!

牌子上寫明了是二級古蹟,而且是台灣唯一僅存的清代閩南式官署建築。

 

現在的台北城內很少能看到清朝的建築,

當年臺灣成為中日甲午戰爭下的犧牲者,被割讓給日本,

日本人進城後就陸續把舊的建築物拆掉了,能留下的屈指可數,而這棟是其中之一。

之前叫做「布政使司文物館」,前一段日子才還給它正確的名字:「欽差行臺」。

名字都好奇特呀!?

清朝年間,官名與政府機關名稱就是這樣,要習慣一下囉!

DSC03037.JPG

 故事是這樣的:

清朝光緒年時台灣脫離福建省,正式升格建省,第一任巡撫為劉銘傳

當時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蓋好的「台北城」成為台灣政治經濟的中心。

城裡頭好幾棟政府機關,其中包含了「布政使司衙門」

 臺北城 ↓

taip1.jpg

<圖片來源:臺北的故事,台北市政府出版>

 

巡撫布政使是什麼?

DSC03045.JPG

巡撫就像省長,要管理的事務太多,

於是之下又設了一個布政使,分擔巡撫的重任。

 

布政使上班的地方就是「布政使司衙門」。

 

DSC03049.JPG

 

好景不長,台北城才使用經營了約莫十年,日本人就來了,

拆掉了大部分辛苦建造的的清朝建築,

慢慢的,台北城樣貌大改變,歐式建築林立。

DSC03048.JPG

1933年,因要興建中山堂,所以把原地的「欽差行臺」廳舍的一部份移到植物園裡。

為何只有這個廳舍可以保留呢?

因為呀!日本總督來到台灣時,暫時以「欽差行臺」當作總督府辦公廳與住所,

一直到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建造好才搬,就這樣25年住了七任的總督呢!

所以要在欽差行臺的位置上蓋起中山堂時,許多人提議保留這個有歷史意義的建物,

才決定將這廳舍的一部份移到植物園!

DSC03042.JPG

↑ 以上圖片翻拍自展示牆上

「欽差行臺」又是什麼?

欽差是以前代表皇帝各地視察的中央官員,

1892年為了接待來臺彎視察的欽差大人,

布政使司衙門西側新建了「欽差行臺」以提供招待與住宿,

但落成後,就遇到甲午戰敗,臺灣割讓給日本,

就這樣,1895年6月起開始作為臺灣總督辦公廳使用。

1.jpg

1993年欽差行臺部分廳舍移至植物園發行之紀念明信片。<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以上,插播完畢!

這樣,瞭解「欽差行臺」與「中山堂」的淵源了嗎?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中山堂吧!

DSC04212.jpg

這棟臺北中山堂,

原來是西元1931時決定為了紀念昭和天皇登基而建的「台北公會堂」,

所謂的「公會堂」,也就是民眾活動中心。

1932開工,1935年還沒蓋好,就遇上了日本接收台灣滿40週年,

為了宣揚日本帝國的實力與建設台灣的現代化功績,

迫不及待的選擇「公會堂」當作博覽會的會場,

可以想見當年這座公會堂是多麼體面到可以拿來炫耀的呀!

 

早期在進入公會堂之前,

得先在此「淨足」。

DSC04170.jpg

 

淨足?!

DSC04171.jpg

 沒錯,得洗淨腳底塵土才能進場。

以前的馬路可不像現在的柏油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黏腳,

所以要進到公眾場所前都有這種淨足池的設施呢!

DSC04174.jpg

小小的角落就可以知道以前生活的環境呀!

 

繞到中山堂側邊,

地上有個三角形符號與看來是日期的數字:

DSC04177.jpg

1895年6月14日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這三角符號是代表方向,

代表了這一天,日本人從當時的台北城「北門」進入,

DSC05399.JPG

 (從方向符號往北邊拍,就會拍到遠方的城門~北門↓)

DSC04176.jpg

  進到了當年的「布政使司衙門」(現在中山堂的位置)

在此舉行治臺的「始政式」典禮,

開始展開長達50年的日治(據)時期。

剛前面提過,在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還沒蓋好的25年間,

「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的「欽差行臺」一直是台灣總督府的辦公場所。

 所以後來要拆掉蓋「臺北公會堂」時,「欽差行臺」因為這個原因才移到植物園保留。

諷刺的是,

1945年日本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區台灣省的受降典禮,也是在此舉行,

日本人的台灣夢從此地開始,也在此地結束。

DSC04186.jpg

不久,公會堂被改名為中山堂。

曾是立法院、國民大會辦公開會與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的地方,

也是辦理集團結婚、勞軍電影、股東大會、社團活動的好地方;

是許多藝文活動的好展場與表演會場,

也是學校畢業典禮與名人作家演講的地方.....,

然,美麗建築也在歲月中漸漸老去黯淡。

 

DSC04185.jpg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

中山堂重新整修後開放,以多元面貌再展風華!

DSC04187.jpg

二樓古蹟餐廳,

特別的是餐廳外的露台,

原是設計可以在陽台上對著廣場發表演說的地方,可惜無法進入。

 

最要提的,是二樓往三樓的牆上,有一幅非常美麗的鎮堂之寶。

DSC04192.jpg

  是臺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的「南國」浮雕。

 

黃土水先生是艋舺人,東京美術學校科班出身,但英年早逝,

「南國」(後來被稱為「水牛群像」)為其生平最後遺作,

本浮雕長555公分,高250公分,屬罕見大尺寸創作,

現場看起來真的氣勢磅礡但又溫暖有情。

DSC04195.jpg

細看裸身牧童與牛之間情感的流動,著實真摯動人。

 

二樓另外展出「大時代的故事」,

DSC04204.jpg

 

  裝置藝術頗有趣,

DSC04197.jpg

 

整間都是二次大戰時期的報紙報導,

貼滿天花板牆壁與地板,

DSC04200.jpg

 身在其中的人們如何自處?

 

就以自己適合的姿態吧!

DSC04207.jpg

  咦?XD

 

其實是要拍下這特別天花板,

說是伊斯蘭建築的幾何設計風格,

DSC04206.jpg

是不是簡潔又顯眼呢!

 我個人很喜歡。

 

 

其實我更喜歡的是這棟建築的外牆,

DSC04213.jpg

 

低調的淺草綠,

為避免陽光反射,每一面磁磚還刻出了43道溝紋,

DSC04215.jpg

更美的是各式各樣的磁磚拼貼,交織出奇特的異國風情,

真是低調的奢華呀~ 

 

離開歷史味十足的中山堂,

附近巷弄依舊歷史感十足。 

20150909_171934.jpg

比如這家上海隆記菜飯, 

隱身在中山堂前的狹小巷弄內,沒有特別找還真容易錯過。

道地的上海菜,是許多名人政要與老饕愛來的老店,找個時間來吃吃看吧!

 

從巷子裡轉出來,

衡陽路上一棟合作金庫,

完全是令人驚豔的歐式建築,這種建築,大部分就是日治時期留下的,

有趣的是,這在當時也是金融機構。

DSC04219.jpg

  

可以想像當年其實一整條衡陽路都是這種歐式建築嗎?  

edu05_01-nggid041123-ngg0dyn-320x240x100-00f0w010c010r110f110r010t010   

圖片來源:經典雜誌

 

其實衡陽路的歷史很特別,

它曾是清朝台北城時期通到西門的商店街~西門街,

之後是日治時期繁華的榮町通(全台第一家有電梯的百貨公司就在這裡),

日本人戰敗離開後,又來了一群人讓這裡成為融合了上海風華的熱鬧商街~衡陽路。

1447812457-2185115038_n

(圖片來自http://www.twmemory.org/?p=3361)

 

 雖然現在的衡陽路已不若以前的黃金年代那般的時尚新潮,

卻有著濃濃的歷史老街況味存在著,

在地文化,就是這種時光推移中依舊持續的日常生活的流動吧!

DSC04224.jpg

 

 這家老店,也是日常生活承下來的美麗風景呢!

DSC04226.jpg

  白白胖胖的美味,滿足了大家的味蕾^^

 

最後一站來到大家熟悉的公園號酸梅湯,

DSC05400.JPG

在228公園裡邊喝邊嬉鬧著,

DSC04229.jpg

   酸甜滋味中,

結束這趟滿足的旅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g Tree 的頭像
    Big Tree

    小樹慢慢來

    Big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